传承国学
易经周易的百科全书

唐明邦教授

唐明邦教授

唐明邦教授简历

唐明邦,号云鹤,重庆市忠县人,生于1925年1月 (甲子年十二月二十九日),生于四川省忠县凌云乡 (今属重庆市)观桥村。毕业于北京大学哲 学系。从事中国哲学教学工作,深研易学与道教,指导研究生。原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,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。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 员,中国周易学会顾问,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。

唐明邦出生贫农家庭,小时候上山放牛割草,下田栽秧割谷;农闲入私塾,读四书、五经。1941年入忠县精忠中学读初中,1944年入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。1946年转国立青木关中学。高中毕业后,在培风中学、正中中学任教。1949年秋,加入重庆地下党外围组织—新青社。1950年1月任《西南工人日报》记者、编辑。1953年调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做秘书工作。1954年9月以调干生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。爱好中国哲学, 聆受冯友兰、张岱年、任继愈等教授教诲。1958年入武汉大学,主讲中国哲学名著选读、中国哲学史、中国辩证法思想史。1979年指导硕士研究生,1987年指导博士研究生。

为研究生和日本、韩国高级进修生讲中国哲学文献、易学源流举要、隋唐道教专题等课程。曾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、哲学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。唐明邦教授为中国共产党党员,教学认真负责,学风谨严,教书育人,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共产党员,荣获湖北、武汉、武大科研成果优秀奖。1988年获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赞助,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讲学,同时在香港浸会学院、佛教法住学会作学术演讲。多次在大陆、香港、台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。1989年,筹建中国周易研究会,担任首任会长。

社会兼职有山东大学兼职教授、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、中国周易学会顾问、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会长、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、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、武汉大学国学院顾问、《中华易学大辞典》学术顾问、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编委、《宗教学研究》学术委员。应聘担任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等省周易研究会顾问。其生平事迹载于《世界名人录》(美国)、《华夏英杰》、《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》等辞书。

唐明邦

唐明邦教授博古通今,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科研工作,对《周易》、道教文化、明清哲学造诣尤深。为人忠厚,淡泊名利。敬佩诸葛亮名言:“ 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”他热爱书法,好写古诗,部分作品发表于《党旗颂》、《世纪诗词大典》、《华夏风情旅游集萃》、《珞珈诗词集》。年近九旬而身心健康,其养生之道是:养性贵守和,炼身贵守恒,饮食贵守淡,起居贵守时。

20世纪80年代初,唐明邦先生参加编写萧萐父、李锦全教授主编的《中国哲学史》,承担了明清之际部分的撰写任务。这一教材曾获前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,印行十数万册,培养了两代学者。收入本书的有关王夫之、黄宗羲、方以智哲学的论文,主要是唐先生为这一教材撰写的相关内容,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唐先生有关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思考。唐先生努力抓住古代哲学家的主要范畴与命题,予以分析与现代诠释, 这是理解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进路。

唐明邦先生认为,我们是富于辩证思维的民族。作为发展观与思维方法论的辩证法,在中国学术史中尤为突出。中国的辩证智慧,不同于印度、希腊,而有着自身的特点。这一特点表现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上,中国辩证法与社会生活及人生的关系特别密切。中国哲学的整体性、有机性、相互联系性很强,其逻辑范畴与规律在不同哲学系统中所展示的形态尤为丰富。易家、兵家、农家、医家对辩证思维的发展都有不同的贡献。唐先生的这五篇论文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者有关中国辩证法史的探讨。中国辩证法的探讨,在今天仍未过时,我们可以从中把握中国哲学史的特色。其中,天人关系,生命、生活与人生的辩证法尤为精彩。今天我们对生态环保哲学的思考,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,其中就包含有辩证智慧。唐明邦有专文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,为这一现代课题提供了古代人的智慧。

唐明邦先生是易学大家,对《周易》思想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21 世纪的意义作了十分详细的讨论与揭示,对《周易》中的中国管理智慧作了全面的梳理与提扬。唐明邦先生深研长江文化与易学的关系,对杨万里、魏源的易学思想与今人的易学讨论亦有精到的点评。

唐明邦先生认为,《周易》乃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,《周易》经传启迪中华民族探赜索隐、极深研几的哲学智慧,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,阐扬天下为公、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,培育独立不惧的人格精神和崇德广业的与世情怀。其太极思维方式、天人统一理论、保合太和思想,精深而高明,是先哲留下来的宝贵哲学遗产。先生认为,一部易学史,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发展史。《周易》为锻炼民族思维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,又是经邦济世的宝典,使中华民族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面前,能夠高屋建瓴地总结过去,准确无误地策划当今,雄伟豪迈地开拓未来。其弥纶天地,经纬万端,“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”,驾御中华巨艋,冲破重重险滩,绕过层层暗礁,乘风破浪,创造辉煌文明,使我泱泱中华,饱经沧桑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! 其崇德与广业并重,备物与聚人兼顾,自强与合众结合,进取与忧患同步的原则,至今有其实践意义与现代价值。

唐明邦教授生平

唐明邦,号云鹤,1925年1月23日 父唐克孝,略识文字,务农为业,为人正直,与世无争;母李正淑,勤劳朴实,性情温和、仁慈。

1930年,祖父和父亲教背诵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。

1931年,入三清庙初级小学发蒙,父亲不重视新学,未继续上小学。

1935年,农忙在家务农,放牛割草,栽秧割谷;农闲念私塾,从《千家诗》、《幼学琼林》、《声律启蒙》、《古文观止》,直到背诵四书、五经 ,先后投拜五位老师。

1938年,准备拜师学中医,因抗日战争爆发后,父亲改变主意。

1939年,就读花桥高级小学,准备考中学。次年,以同等学历考上中学。

1941年,春季,入忠县私立精忠中学读初中。每学期考试成绩名列前三名,享受免缴学杂费奖励。

1943年冬,初中毕业考试,名列第一,获得享受母校资助高中助学金的资格。

1944年,春季,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念高中,校址在重庆市青木关,享受甲等助学金待遇,费用全免。

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。次年,中大附中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,四川学生就地转学。

1946年,9月转入国立青木关中学。年底高中毕业。受进步教师教诲,开始读马列主义普及读物,《大众哲学》、《新经济学大纲》等。参加学生运动,传阅中共重庆地下党刊物《挺进报》。

1947年,准备考大学,留青木关中学半工半读,作教务员,管理图书、仪器。报考北京大学失败,大病一场。

1948年,5月,入四川省长宁县私立培风中学任英语教员。

1949年,9月,到重庆市私立正中中学任英语教员。10月,加入中共重庆地下党外围组织———新民主主义青年社,参加护校斗争,迎接解放。11月底,重庆解放,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党的政策,欢庆解放。

1950年,1月,由共青团重庆市委介绍到《重庆工人报》社作记者,过供给制生活。次年,改名《西南工人日报》,属中共中央西南局工委领导。后任编辑、编辑组副组长、编辑委员会委员。

1953年,3月,调中共中央西南局工委领导下的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做秘书工作。

1954年,9月,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。聆受冯定、冯友兰、张岱年、任继愈、朱伯崑等老师教诲,热爱中国哲学,尤爱《周易》。

1958年,8月,由北大分配到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。同年9月,随全系师生下放老苏区湖北省红安县劳动锻炼。

1959年,5月,担任中国哲学史教学任务,辅导《中国哲学史》课,讲授《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》课。合作编写《中国哲学史》教材。三年期间,集体完成一百余万字《中国哲学史》教材及《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》初稿。

1961年,11月,李达校长派赴长沙联系湘鄂两省联合举办王船山学术讨论会事宜。在长沙、衡阳访问调查王船山事迹,撰《王船山史迹访问记》,次年5月《光明日报》连载。

1962年,10月,参加首次全国王船山学术讨论会,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;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《<周易外传>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》。此文后来连同《王船山史迹访问记》编入《王船山学术论文集》,中华书局出版。

1964年,晋升讲师。9月,参加湖北省委组织的“社会主义教育”工作队,赴孝感县农村进行试点。次年,继续在孝感参加“四清”运动。
1966年,5月,从农村返校。6月,卷入“文化大革命”。

1969年,10月,在工宣队领导下,随哲学系迁襄阳,参加农场劳动。次年,成立武大襄阳分校,师生一面劳动,一面搞“斗、批、改”。

1970年,4月,接受备课任务,准备9月迎接首届工农兵学员。学校实行半工半读,学制三年。担任哲学史教学组组长。

1972年,3月,妻子李心媛调入武大襄阳分校,结束29年两地分居生活。

1978年,10月,随哲学系自襄阳迁回武汉,任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。

1979年,武汉大学、中山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,编撰高等院校文科教材《中国哲学史》,萧萐父、李锦全任主编,唐明邦为编写组成员。

1980年,晋升副教授,指导硕士研究生。

1981年,6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1982年,参加编撰的《中国哲学史》(上册)由人民出版社出版,次年出版下册。承担编撰其中明清之际哲学部分及附录《中国哲学发展大事年表》。11月,参加湖南“纪念王船山逝世2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”,发表《<周易内传>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》,编入萧萐父主编《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》。

1983年,参加成都《山海经》学术研讨会,发表《我国原始宗教与巫术科学—读 <山海经>》。

1984年,5月,同萧萐父教授主持召开首次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,发表《汉代象数易学思维模式剖析》,主编大会论文集《周易纵横录》。同年开始撰写《李时珍评传》。

1985年,5月,赴上海召开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备会;访熊十力故居青云寓。10月,由武大哲学系主办“熊十力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”,发表《熊十力易学思想管窥———读 <乾坤衍>》,收入《玄圃论学集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。

1986年,“《周易》研究论文组 (五篇)”获武汉大学科研优秀成果奖。年底,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是年,回故里为父亲逝世周年扫墓。

1987年,9月,编注的《中国辩证法史资料》被武汉大学评为优秀教材二等奖。11月,出席济南“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”,发表《周易象数与古代科学》,文载《大易集成》(1992 )。是年,应美国成中英教授之约,撰论文《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》,其英译稿发表于美国《中国哲学研究》秋季号。是年9月,获中共武大党委授予执教三十年荣誉证书。

1988年,晋升教授,指导博士研究生。受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赞助,9月,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,讲题《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》、《易学传统中的象数思维模式》及《道家、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》等。应邀到香港浸会学院、香港佛教法住学会作学术报告。同时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建校25周年庆典,参加该校主办的“文化传统与当代教育”国际研讨会。是年,为博士研究生开设“易学源流举要”、“中国哲学文献”课,辅导日本高级进修生山田俊。同年,创建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任会长。主编的《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》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,获优秀科研成果奖。

1989年,5月,在济南召开中国周易研究会成立大会,当选首任会长。应聘任山东大学兼职教授。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。所撰《本草纲目导读》由巴蜀书社出版。10月,参加“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及学术讨论会”,发表论文《孔子作 <易>考》。

1990年,主持举办“《周易》与中国文化”学术研讨会于庐山,发表《周易文化价值的再论识》。出席河南省安阳市“《周易》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”,发表《<周易>—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》。主讲的“中国哲学文献课”获武大课评乙等奖。7月,主持召开“道家道教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”学术研讨会于襄阳、武当山,发表《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》(合写)、《道教炼丹术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》。是年,应约主编《周易评注》,交中华书局。

1991年,6月退休,哲学系长期返聘。辅助日本访问学者中岛隆藏教授,深研道教文化。同月,赴南京大学参加“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21世纪”国际学术讨论会,发表《周易的忧患意识与乐观情怀》,入编会议论文集。8月,赴烟台参加任继愈老师主持的“中国哲学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”,就“《周易》思想与民族精神”发言。同年,所撰《李时珍评传》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。是年5月,曾回故乡看望九旬老母,共度端阳节。是年,主编《中国辩证法史资料》1 —3 集,获优秀教材奖。

1992年,5月,参加在神农架举办的“神农文化研讨会”。10月,出席甘肃省天水市“伏羲文化研讨会”,发表《伏羲画卦考》。11月,参加湖南省衡阳市举办的“王船山逝世300周年学术讨论会”。同年所撰《太极思维方式与东方管理原则》在香港发表。是年,兼任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。

1993年,3月,赴河南省淮阳参加“伏羲文化研讨会”,报告《伏羲画卦考》。主编的《中国近代启蒙思潮》(“七五”社科基金项目)出版。6月,应邀参加台湾辅仁大学主办的“王船山学术讨论会”,发表《王船山的周易象数观》,会后游日月潭、阿里山。访问台北中华道教学院,畅谈“大陆近年关于道家、道教研究概况”。7月,游五台山,晋见青海藏传佛教高僧夏日东活佛,参加藏传佛教法会。8月,赴北京参加“《周易》与科学”国际学术研讨会,应聘任美芝灵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(院长朱伯崑教授)。

1994年,应南京大学之约编撰《邵雍评传》附《陈抟评传》。10月,武大哲学系举办“中国传统哲学的回颀、现状与前瞻”学术讨论会,出版文集《不尽长江滚滚来》纪念萧萐父、李德永、唐明邦三教授70寿诞。唐明邦发表《我的 <周易>价值观》。11月,参加黄梅召开的“禅宗与中国文化”国际学术研究会,发表《以佛解易,援儒证佛—读 <周易禅解>》。同月,出席四川大学主办的“道家、道教与中国文化”学术会议,发表《道家、道教论直觉思维》。是年,撰《藏传佛教乃东方“摩尼之宝”》,入编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》,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。

1995年,1990年主编的《周易评注》由中华书局出版。1月,出席广州“易学思维与当代文明”国际研讨会,发表《太极思维与管理艺术》。6月,应邀赴辽宁本溪讲《周易与管理》。同年,先后应邀赴大连、柳州、湛江讲《周易》。

1996年,武大哲学系返聘的最后一年。为韩国高级进修生李权讲《周易》。连续三年为武钢老年大学讲《易》,被评优秀教师奖。是年,回故里为母亲逝世周年扫墓。是年,任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(院长朱伯崑)。

1997年,10月,出席江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主办“古天文与中华传统文化”国际研讨会,发表“古天文与《周易》”。同月,参加陕西西安“易学与当代文明”研讨会,发表论文《<易传>经邦济世的基本准则》。参与合写的《易学与管理》一书出版,纳入朱伯崑主编《易学智慧丛书》 。

1998年,5月,参加母校北京大学百年校庆,出席北大主办“汉学研究国际会议”,发表论文《易学家邵雍的二重性格》。10月,赴河北省石家庄讲《易》,应聘任河北省周易研究会顾问,同时参访革命圣地西柏坡。是年,签订合同编撰《易学与长江文化》。

1999年,专著《邵雍评传·陈抟评传》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。《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》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。3月,重访台湾,出席“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学术研讨会”,发表《<道藏>文化价值的多棱透视》,会后参访台湾十大道观及成功大学。4月,出席河南鹿邑“老子诞辰2570周年学术会议”,发表论文《老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》。8月,参加“武夷山道文化研讨会”。10月,出席北京“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学术会议”,发表《周易与21 世纪》。同年,任中国周易学会顾问。11月,出席武汉大学“郭店楚简国际会议”,发表《楚简 <老子>,与通行本 <老子>比较研究》。

2000年,3月,参加江苏苏州戒幢律寺“佛教教育研讨会”,发表《巍隆大道,恢弘如来家业———新时期佛教教育刍议》。4月,出席河南光山市“净居寺·天台宗学术会议”。发表论文《三谛圆融与中道观》。9月,出席安阳易学国际会议,任“红旗渠杯易学优秀论著”评奖委员会主任。10月,参加四川大学宗教所主办的成都瓦屋山“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”。同月,出席南京大学主办“第四回世界易经大会”,报告《20世纪中国科学易回眸》。同年,参与编著的《中国哲学史纲要》(萧萐父、李锦全主编)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中文本。

2001年,4月,出席北京“《周易》与科学文化”国际会议,发表《易图的认识作用及思维特征》。9月,参加楼观台老子学术国际会议。同年参加武大哲学学院举办的“熊十力学术思想国际讨论会”,发表论文《熊十力论易学源流》。是年,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,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。

2002年,7月,赴大连参加“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”学术会议。11月,出席衡阳“王船山逝世310周年纪念会”,发表《船山易学的卓越贡献与历史局限》。12月,出席重庆涪陵“2002年世界易经大会”,作《全球化浪潮与中华易学思想》学术报告。

2003年,8月,出席安阳“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”发表论文《易学哲学的优良传统》。同年,为华中师大举办的道教文化讲习班讲课。是年,撰《一言止杀,功垂万代—读 <长春真人西游记>》。

2004年,三年前与他人合著的《易学与长江文化》一书出版。4月,赴北京香山饭店出席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大会,应聘为顾问。9月,出席北京“首届建筑风水文化研讨会”,报告《建筑风水文化的哲学思考》。是年,80寿辰,向亲友赠送纪念册《云鹤清影》。

2005年,3月,国际易学联合会聘为首届顾问。9月,参加武大主办“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”。10月,参加江西龙虎山“天师府900周年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”。发表《<道德经>的和谐观》。11月,应邀偕老伴赴宁波讲《易》,访问天一阁、普陀山。

2006年,1月,赴海南省,参与三易文化院构想。2月,道教论文集《论道崇真集》出版。8月,出席安阳“第17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”,发表《宽容精神与和谐社会》。10月,参加武大承办“佛教百年”国际研讨会。是年,《国际易经》杂志发表《玄圃耕耘五十秋———访唐明邦教授》。

2007年,4月,出席重庆“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研讨会”。报告《亲民贵和乃儒家经世思想之核心》。9-11月,重登讲台为武大国学班本科生及研究生系统讲授《周易导读》课。11月,出席深圳“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论坛”,就《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之异同》作报告。12月,出席广东惠州“老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论坛”,报告《老子尊道贵德尚和的“玄同”愿景》。是年,添曾孙女,四世同堂。

2008年,1月,应邀赴北京出席国家宗教局、中国道教协会联合召开的“新编《老子集成》座谈会”。4月,为洛阳“国学大讲堂”讲《儒家治国方略》。同月,参加武汉华中师大主办,“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”,报告《道教内丹学与中国传统文化》。9月,修订《周易评注》,次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修订本。同年,参与编撰的《中国哲学史纲要》英译本上下册由外文出版社出版。

2009年,5月,应约为武大管理学院学员班作《易学与管理》学术报告4次。同月,出席吉林市社科联合会举办“中国周易文化大会”,介绍“近20年《周易》研究之新进展”。9月,出席澳门“《周易》与和谐”国际学术研讨会,报告《<周易>思想的核心价值》。11月,出席武大哲学学院主办“国际明清思想学术研讨会及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”。同月,出席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、湖北省道教协会联合主办的“楚文化与道教文化论坛”。

2010年,易学论文集《周易通雅》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。4月,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崑山易学研讨会,同时参观世界博览会,参访千灯镇顾炎武故居。6月,参加无锡市主办“世界易经大会”,就“《周易》思想的核心价值”发表演讲。同月,出席武大哲学学院主办:“中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”国际会议,同时,武大国学院揭牌,受聘为顾问。

2011年,5月,《耄耋忆征程》口述初稿完成。7月,为邵雍千年诞辰祭典撰写《祭文》,并接待涿州市“邵雍思想国际研讨会”筹委会及洛阳市“邵雍专题电视片”摄制组。8月,《党旗颂—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球华人诗词大赛》应征诗12 首,被评特等奖,并获赠“十大杰出诗人”荣誉称号及纪念品。10月,出席在西安举行的“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”论坛,发表专论《浅谈传统文化论生态文明》。

2012年,4月,出席武汉举行的“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”,就“尊道贵德劝世化俗”问题发表讲话。同月,参加南宁举办的“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论坛”,就世界名人论《周易》发表感言。是年编选《天人之学—唐明邦自选集》,并完成《耄耋忆征程》回忆录及《云鹤诗稿》的修改、订稿工作。

2018年,5月4日,唐明邦老先生驾鹤西游。

唐明邦学术著作

一、出版著作

  • 《中国哲学史》 (上、下),合著,萧萐父、李锦全主编,人民出版社1982年、1983年。
  • 《周易纵横录》,主编,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。
  • 《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》,主编,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。
  • 《本草纲目导读》,独著,巴蜀书社1989年,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重印。
  • 《李时珍评传》,独著,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。
  • 《中国近代启蒙思潮》,主编,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。
  • 《周易评注》,主编,中华书局1995年。修订本,中华书局2009年。
  • 《易学与管理》,合著,余敦康主编,沈阳出版社1997年。
  • 《邵雍评传》附《陈抟评传》,独著,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。
  • 《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》,独著,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。
  • 《中国哲学史纲要》,合著,萧萐父、李锦全主编,外文出版社2000年。英文译本,外文出版社2008年。
  • 《易学与长江文化》,合著,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。
  • 《论道崇真集》,独著,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。
  • 《周易通雅—唐明邦易学论文选》,独著,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。

二、易学研究论文

  • 略论《周易外传》中“贞常制变、延天佑人”的辩证法思想 江汉学报,1962年第9期。
  • 《周易外传》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《王船山学术论文集》(上) 中华书局,1965年。
  • 《周易内传》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《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》 湖北人民出版社,1984年。
  • 《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集》 湖南人民出版社,1984年。
  • 数术兴则易理亡—王船山评汉代象数易学《船山学报》1985年第2期。
  • 熊十力先生易学思想管窥—读《乾坤衍》《玄圃论学集》三联书店,1990年。
  • 荒鸡啼,夜未央—从《周易大象解》看明清之际启蒙思潮《东方的黎明》巴蜀书社,1988年。
  • 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(英文)[美]《中国哲学研究》1987年秋季号,中文稿刑;台湾《中华易学》第11卷2期,1990年。
  • 我的周易价值观《不尽长江滚滚来》华夏出版社,1994年。
  • 周易文化价值的多棱透视《书品》1996年第2期。
  • 魏源的经世思想与《周易》《船山学刊》1996年第2期。
  • 《易传》论修身齐家之道《修身齐家古今谈》,武汉出版社,1998年。
  • 王船山论易学源流《船山学刊》1999年第1期。
  • 试论《周易》经传文化价值的时代差异《国际易学研究》第五辑1999年。
  • 周易—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(崔波记录)《中国国情国力》1999年第2期。
  • 周易与二十一世纪《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》,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,2000年。
  •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回眸《大易集义》,上海古笈出版社,2002年。
  • 刘子华的象数思维方式及其科学预测《中华文化论坛》2001年第2期。
  • 熊十力论易学源流—《读经示要》读后《玄圃论学续集》 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3年。
  • 《周易》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《中国文化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》武汉大学出版社,2001年。
  • 伏羲文化与中华易学《神道飞马》(文集),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2002年。
  • 全球化浪潮与中华易学思想《国际易经》杂志(香港)2002年第2期。
  • 范长生(蜀才)的易学思想《宗教学研究》2001年第4期。
  • 杨万里《诚斋易传》中的革新思想与忧患意识《孔子研究》2002年第5期。
  • 略论易学哲学的优良传统《安阳大学学报》2003年第4期;《国际易经》(港)2003年第1期。

三、道家、道教与佛教研究论文

唐明邦

  • 《老子》与道教《无神论与宗教研究论丛》四川大学出版社,1987年。
  • 道家、道教与中国《宗教学研究》1988年第4期;
  • 《武当》1991年1—4期;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《学术讨论汇编》1989年。
  • 道教炼丹术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香港《法言》第2卷3期,1990年;
  • 《众妙之门》湖南教育出版社,1991年。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(合写)《众妙之门》,湖南教育出版社,1991年。
  • 读任继愈主编《中国道教史》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二辑,上海古笈出版社1992年。
  • 道家、道教与直觉思维《中华文化论坛》1995年第2期。
  • 老子—直觉思维的开创者《中华道学》1996年。
  • 评《中国道教史》四卷本(卿希泰主编)《宗教学研究》1996年第2期。
  • 纯阳帝君与陈抟老祖 [台]《道韵》第一辑1997年。
  • 道家养生要诀 [台]《三清文化》1999年第2期。
  • 《道藏》文化价值的多棱透视 [台]《道教文化的传播》,《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,1999年。
  • 南宗丹道与易卦精蕴—读《悟真篇》 [台]《道韵》第六辑,1999年。
  • 竹简《老子》与通行本《老子》比较研究《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》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0年;
  • 《老子重编》[美]蓝河出版社,2003年。
  • 《老子想尔注》—道教祖师宣道的金科玉律《道教文化管窥》江西人民出版社,1996年。
  • 《道家思想史纲》题词(黄钊主编)湖南师大出版社,1991年。
  • 一言止杀,功垂万代—读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《萧囗父教授八十寿辰文集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4年。
  • 道家养生法则与古天文《天文与传统文化》,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,2004年。
  • 以佛解《易》,援儒证佛—读《周易禅解》《佛学研究》1995年第4期;《东山法门与禅学》,武汉出版社,1996年。
  • 佛教居士的辉煌历史与绚丽前景《广东佛教》1995年第4期。
  • 藏传佛教文化乃东方“摩尼之宝”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》,宗教文化出版社,1997年。
  • 曹洞禅理与《周易》《石头希迁与曹洞禅》,岳麓书社,1997年。
  • 三谛圆融与中道观《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》,天马图书有限公司,2001年。
  • 巍隆大道、恢弘如来家业—新时期佛教教育刍议《世纪之交的宗教与宗教学研究》,湖北人民出版社,2000年。

四、中国哲学、传统文化研究论文

  • “常”、“变”范畴的历史演变《中国哲学史论集》,山西人民出生社1981年。
  • 王夫之论“常”和“变”《齐鲁学刊》1983年第6期。
  • 科学家方以智的自然哲学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社),1987年第5期。
  • 先秦兵家的军事辩证法思想《中国辩证法史稿》(一),武汉大学出版社,1990年。
  • 先秦农家学派的农业辩证思想《中国辩证法史稿》(一),武汉大学出版社,1990年。
  • 《儒道佛名言辞典》序(陈启福主编) 河南人民出版社,1994年。
  • 从唐甄思想看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特征《船山学刊》1992年第1期。
  • 开来者之慧命于无疆—读《中国哲学原论》《中化文化论坛》1995年第4期。
  • 王船山史迹访问记《光明日报》1962年5月12日;《王船山学术论文集》(下),中华书局,1965年。
  • 李自成的农民革命思想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社)1973年第1期。
  • 诸葛亮评传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社)1974年第3期。
  • 试论我国农民战争中的神学异端《武汉大学学报》(社)1979年第4期。
  • 《无何集》的思想特征和历史地位《中国无论神文集》,湖北人民出版社,1982年。
  • 王夫之论“占易”《宗教与无神论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,1985年。
  • 我国原始宗教与巫术科学—读《山海经》《山海经新探》,;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6年。
  • 试论书院的哲学教育传统《岳麓书院1010周年纪念文集》,湖南人民出版社,1986年。
  • 明清之际对待西学的几种心态《船山学报》1989年第2期。
  • 毛泽东同志论正确对待传统《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》,武汉出版社,1994年。
  • 独领风骚的康节咏易诗《中国传统哲学新论》,九洲图书出版社,1999年。

唐明邦封笔自述

愚年八十有八,俗称米寿。心舒气爽,生活康泰,意云足矣。封笔之前,编此《天人之学》喜不自尽。此自选集,书名颇费踌躇,曰《国学精蕴》或《传统文化纵横谈》,似多欠妥,义不敢当。得老友刘纲纪教授指点,定名《天人之学》,甚副我意。所选拙文,多属旧稿,杂以新篇。虽新旧杂陈,薰蕕互见,为总览毕生教研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,聊慰我心。

唐明邦

中华传统文化浩如渊海,博大精深,天人之学实为其核心价值之一,贯彻古今。在中国哲学史、思想史上,天人之辩较之道器之辩、理气之辩、有无之辩、义利之辩、理欲之辩、名实之辩等,持续更久远,影响更深广。此书从六方面略加展示,以见一斑。

从中国哲学传统看,无论宇宙观、历史观、方法论,古今先哲玄思宇宙,爱智崇真,所追求者,无非“天人合一”,保合太和,以建和谐社会,以促 世界和平。

就易学而言,《易》道广大,无所不备。归根结底在“以此洗心”,崇德广业,与时偕行,革故鼎新,“顺乎天而应乎人”。

儒家学说,教导志士仁人,力行仁义,笃守诚信,以之经邦济世,安土敦仁,其广阔心胸,在励行大道,以臻“天下为公”,万国咸宁。

道家道教,主张天人统一,意境灼然。注重“道法自然”,无为不争。倡导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爱民治国,“上善若水”,宠辱不惊。

佛学思想,于天人之际,立意高远。劝导凡夫皈依“三宝”,转俗成真而回真向俗,其终极目标在弘扬大道,“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”。

当此人类面临空前生存危机之际,切实研讨天人之学,诚为时代所必需,我炎黄子孙正当树立“延天佑人”、“以人造天”的鸿愿,为世界文明发展多做贡献。区区小书,少有高深见解,实属敝帚自珍。展望“以人造天”的光辉前景,不胜欢欣。略抒天人之学微言,以就正于方家。深谢多方好友的大力支持及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鼎力相助。

唐明邦论文节选

来知德的“唯象易学”新体系

来知德 (1525—1604),字矣鲜,号矍塘,四川梁山 (今重庆市梁平县人)。明代著名易学家。其《易经集注》创立周易象学新思路,阐发错综论,当时号称“绝学”,在易学史上影响较大。显示了长江易学的独创精神。

来知德27岁中举人,两次会试不中,决心抛弃科举仕途,一心研《易》。先结庐釜山,六年无所获。1577年迁居万县(今重庆市万州区)求溪山中,画太极图于墙,每日观玩,有所心悟即起而歌咏。先悟易象,俟从序卦、杂卦悟得流行与对等的“错综”观,后悟先儒所论“卦变”说之失当, 经 29 年苦思,于1599年完成《易经集注》 (以下简称《易注》)。尚著有《直觉录》、《省事录》、《理学辩疑》、《心学晦明解》等。万历三十年,总督王象乾等举荐,特授翰林院待诏。月给俸米三石。终身麻衣、蔬食,潜心学问。自信“学莫邃于《易》”,遂以《易》名家。事见《明史·儒林传》。

一、“画前有易” 的模写论

来知德发挥宋代学者提出的“画前有易”观点,系统阐述了他的《周易》创作理论。史称伏羲画卦,文王、周公系辞,孔子作传,《周易》乃四圣之作。来知德同意此说,同时赞同朱熹的说法,《周易》是一部“占筮之书”。来氏认为四圣创作此书,有其客观依据。他说:“《易》为之道,不过辞、变、象、占四者而已。吉凶者,占也。占以辞而明,故系辞焉而明吉凶。刚柔相推者,象也。变由象而出,故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”来氏认为,《周易》的产生,正如《系辞》所论,经历三个步骤。

“盖圣人仰观俯察,见天地之阴阳,不外乎奇偶之象也,于是立象以尽意。然独 立其象,则意中之所包犹未尽也,于是系辞以尽意中情伪之所包。立象、设卦不系之以辞,则意中之所发犹未昭然明白也,于是系辞以尽意中之所发。立象、设卦、系辞,《易》之体以立矣,于是教人卜筮,观其变而通之。”这是说立象、设卦、系辞都是圣人作为。创立《易》之体,旨在供卜筮者观变之用。

但来氏主张,无论立象、立辞,都不是圣人的主观作为,各有其客观的依据。他说:“《易》有变,非圣人自立其变也,天地变化有自然之变,圣 人效之以立其变;《易》有象,非圣人自立其象也,天垂象见吉凶,有自然之象,圣人象之以立其象。《易》有辞,非圣人自立其辞也,河出图,洛 出书,有自然之文章,圣人则之以立其辞。”如此说来,立变、立象、立辞,都是圣人效法自然的结果。

所以来氏得出结论道:“天地万物,一对一待,易之象也。盖未画易之前,一部易经已列于两间。故 ‘天尊地卑’未有易卦之乾坤,而乾坤已定矣;‘卑高以陈’,未有易卦之贵贱,而贵贱已位矣。圣人之易,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,非有心安排也。”来氏阐发“画前有易”观点,提出“模写”说,《易》的创作,不过是圣人“模写”天地变化的象数。所以他说:“上古未有易之书,然造化人事,本有易之理,故所作事,暗合易书,正所谓画前之易也。”

来知德阐发宋代蔡清《周易蒙引》提出的“模写说”,论证“画前有易”,在易学研究中有一定理论意义。首先,肯定《周易》象数及其中之理,绝非主观虚构,有客观事物的变化法则作为依据,客观事物的变化法则是不依赖于作者而存在的。这就导致周易象数理的研究,原则上当以客观事物的法则为前提。

其次,圣人作易不过是对早已存在的客观变化法则的“模写”,即易理只是客观法则的反映,这一观点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。用模写原则研究易理,防止易学研究的主观随意性。再次,人事作为,应同客观的易理“暗合”,表明易理对人事作为有指导作用,人们不应违背它,研易的目的正在于穷神化,以前民用。关于“画前有易”的观点,来知德的阐述比前人更清楚,比较合理可取,有一定新意。

二、“假象以寓理” 的唯象易学新思路

来知德易学,可称之为“唯象易学”。认为一部《周易》,一语一词都是在讲象。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卦辞、爻辞都应从象入手去抉发其深刻义理,离开象,一切义理都无着落。他说:“易卦者,写万物之形象之谓也。舍象不可以言易矣。象也者,像也。假象以寓理,乃事理仿佛近似而可以想象者也,非造化之贞体也。象者,象之材也,乃卦之德也;爻者,效天下之动者也,象之变也,乃卦之趣时也。故伏羲之易,惟象其理而近似之耳。……故舍象不可以言易也。”明确提出,圣人作《易》无非“假象以寓理”。

理同象的关系是“仿佛近似”,“非造化之贞体”, 即不是原本,只是近似的副本。来知德认为,作为“造化之贞体”的两间形象,是千变万化的,但都可以用易卦的阴阳变化加以反映。他解释《系辞》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”说:“象者,日月星辰之属;形者,山川动植之属。两间形象,其中有往有来,有隐有见,有荣有枯,有生有死,千变万化。易中变化,则阴之极者变乎阳,阳之极者化乎阴也。”

两间形象尽管千变万化,必有其客观规律即“理”,形象变化既用卦象反映,说明卦象的实质正在近似地反映客观形象变化的规律,或所以然之理。来氏解释“知幽明之故”说:“天垂象有文章;地之山川、原隰,各有条理。阳极而阴生则渐幽,阴极而阳生则渐明。一日之天地如此,终古之天地亦如此。‘故’者,所以然之理也。”

又说:“阴阳之道,不过幽明、生死、鬼神之理而已。”卦爻象既能反映客观现象的理,因此人们应当通过研究卦爻象,穷理于心,并循理而行,然后才能崇德广业。来氏解释《系辞》“崇德广业,智崇礼卑”说:“盖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皆理之所在也。圣人以是理穷之于心,则识见高迈,日进于高明,而其知也崇;循是理而行,则功夫敦笃,日就于平实,而其礼也卑。崇效乎天,则崇之至矣,故德崇;卑法平地,则卑之至矣,故业广。”

来知德用自己建立的“唯象易学”批评扫象言理的王弼,也批评了只言其理的宋明理学:他批评王弼说:“若学易者,不观其象,乃曰: ‘得意 在忘象,得象在忘言’。正告子所谓不得于言,勿求于心者也:若舍此象,止言其理,岂圣人作易前民用,以教天下之心哉。”进一步批评空言性理的宋明理学说:“自王弼扫象以后,象旨遂尘埋于后世,本朝纂修易经、性理大全,虽合诸儒众注成书,然不过以理言之而已,均不知其象: ……四圣之易如长夜者,二千余年,不其可长叹也哉。”

来知德在其《易经集注·原序》中,论述“象”同“理”的关系,指出:“有象即有数,有数即有理”。不离象而言数,不离数而言理,象数同理 从来统一不可分,言象即是言理,言理乃是有象有数之理,而不是虚托孤立之理:言数也不讲造生万物的神奇之数,是有象有理的自然之数;这一 观点,首先同“神生数,数生象,象生器”的数学家邵雍思想相对立;同时,也同“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也只是理”的朱熹理学思想相对立。来知德的唯象易学,他认为是自己花30年功夫悟出来的,他说:“非山中研穷三十季,安能知之宜乎诸儒以象失其传也。”

他说“诸儒不知象”,认为古之易象“失其传”,主要指朱熹。朱熹说过:“卦中要看得亲切,须是兼象看。但象不传了。”又说:“易毕竟是有象,只是今难推。”

来知德认为易象从未失传,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都在言象,只是王弼扫象以后,无人深入领会,说不明白;他花30年功夫才把易象弄明白。所以他说两千余年,“四圣之易如长夜”,学者只是在黑暗中摸索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批评他未免“夜郎自大”,其实他力图将《周易》象数同义理紧密结合,克服以往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各自的片面性,的确为《周易》研究打开新局面,值得肯定。

来知德认为《周易》所说的“象”,有多种情况,有卦情之象、卦画之象、大象之象、中爻之象、错卦之象、综卦之象、爻变之象等。

卦情之象—指卦爻象反映世人感情,他举例说,如咸卦,艮为少男,兑为少女,男女相感之情,莫如年之少者,爻象中曰拇,曰腓,曰股,曰脢,曰辅 颊舌,“此则以男女相感之至情而立象也”。

卦画之象—谓卦象近似于客观物象:“如剥卦,一阳处于上,五阴在下,列于两旁,如宅、庐、床之象;故爻辞有剥庐、剥床。”

大象之象—“如益象离,故言龟。”“颐亦象离,故亦言龟也。”《说卦》:“离为龟。”益六二云:”益之十朋之龟:”颐初九云:“舍尔灵龟 。”

中爻之象—中爻即汉易互体卦。“如渐卦九五,‘三岁不孕’,以中爻合离中虚也。”渐卦三四五爻合为离。

关于错卦、综卦、爻变之象,详见下节,来知德关于卦象的分析,较前人为详,亦未免流于烦琐,不少地方失之牵强。实际上有些卦爻辞是难以 同卦爻象联系的,勉强去找联系,必然妨碍象数或义理分析。(余篇略)

赞(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易经网 » 唐明邦教授

君子以类族辨物

易经网是解析周易八卦类象、详解易经六十四卦含义、对阴阳五行做出详细解释的国学文化百科全书门户网站。易经作者是伏羲、周文王、孔子,“易更三圣”便指这三位先贤圣人。易经文化博大精深,根据易经理论衍生出山、医、命、卜、相,后世称为“五术”,易经实为华夏文明之本。

加入我们联系我们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

京ICP备20015004号-3